医院公共卫生检测标准有哪些?

 新闻资讯     |      2022-05-27 16:05:25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群众健康意识和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当地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当地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医院医疗卫生评估体系中,需建立完善的评估标准,解决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服务质量,推动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


1.png



一、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9671-1996: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候疹室的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噪声和照度等标准值及其卫生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区、县级以上医院(含区、县级)的候疹室(包括在挂号、取药等候室)。


2、标准值和卫生要求:


2.1标准值如下图:


2.png


2.2卫生要求:


2.2.1候诊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安静。


2.2.2室内应采用湿式清扫,垃圾废弃物应日产日清。卫生间应随时清扫、消毒、保洁。


2.2.3候诊室应有通风设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2.4候诊室内禁止吸烟及从事污染环境的其他活动。


2.2.5候诊室内应设有痰盂和污物箱。痰盂和污物箱应每日清洗和消毒。


2.2.6不得在候诊室内出售商品和食物。


2.2.7候诊室内不设公用饮水杯。


2.2.8应有健全的消毒制度,疾病流行时应加强消毒(传染病专科医院应一-天一-消毒)。


2.2.9新建区、县级以上的医院应设分科候诊室。


3.监测检验方法:本标准的监测方法按《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执行。


3.png


医疗机构是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基础部分,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着当地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在我国“十三五”医疗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需加强基础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为医疗机构建议一套科学、完善的发展评估标准,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全社会群众健康意识提升的背景下,建立有效的医院公共卫生评估标准具有关键价值。


4.png


二、基层医院公共卫生评估标准设计:


一般情况下,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主要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医疗检测专家对公共卫生基础质量、过程质量和最终服务质量的评估,外部评估是引入第二方检测机构对服务体系的满意度调查评估。基层公立医院所推进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内部评估标准,可根据内部评估体系制定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一级指标分为基础质量、过程质量和终末质量,属于外框式评估;工级指标评估内容包含质量保障能力、疾病监测、管理制度、现场处置、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报告等。三级指标是针对评估评价指标进行设计,主要有评估方法、标准、得分与扣分情况、分值和评价要素等。


1.1基础质量:


基础质量是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中的基础内容,其包含的二级指标主要有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能力,包含的三级指标有基础设施、制度建立、组织管理、资金保障和人员培训配置等。


①基础设施: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基本条件,发热、肠道等门诊的设置和有效运转,医疗设施配备是否合理等。


②制度建立,包含管理和绩效考核方案、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和_工作方案等。


③组织管理。领导职责与分管、科室职责、公共管理科室建立等,公共卫生管理科室需由医疗专家负责管理等"。


④资金管理保障。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体系需有足够的医疗经费保障,岗位设立与人员配置,对医疗机构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等。


6.png


1.2过程质量:


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评估中的过程质量包含的二级指标主要有疾病监测、管理报告和现场处置等。三级指标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传染病监测、管理和报告等,主要包含对腹泻等哨点监测和管理、传染病网络直播、结核病监测报告、梅毒母婴阻断执行和管理、艾滋病监测与管理报告、乙肝转诊与报告、流感传播等。


(2)慢性疾病的报告和管理,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双向转诊、脑卒中报告和管理、恶性肿瘤等"。


(3)医院控烟。医院控烟的达标情况。


(4)职业病报告和管理,包含常见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的报告,急性、慢性中毒事件的报告等。


(5)精神疾病报告与管理,包含精神卫生知识培训与疾病报告。


(6)先天缺陷疾病监测。遗传基因疾病的健康知识普及、针对性疾病健康讲解等。


(7)死因监测与管理报告,应用死因网络直报的方式进行检测与管理。


(8)预防接种,主要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冷链、人员资质和信息管理等。


(9)动物咬伤处置,疫苗接种、外伤与传染病防控等。妇儿疾病监测,包含孕保健与胎儿先天性缺陷监测。


(10)院感控制,包含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和防护等。


(11)消毒防控:对医疗机构内消毒效果监测。


(12)儿童保健:当地儿童保健和系统管理。


(13)妇女保健。妇女健康保健管理。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报告、应急物资储备、方案制定、管理培训等。


5.png


1.3终木质量: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中的终末质量包含二级指标中的公共卫生服务效果,三级指标包含如下:


①慢性疾病报告与管理,包含常见慢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综合报告和检测达标率。


②健康教育与宣传。定期向社区或社会群众宣传健康知识,包含健康知识知晓、行为养成等旧。


③妇女儿童保健:构建妇女、儿童健康系统管理系统和管理效果。


④院内控制,包含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控制效果和防护制度等。


⑤预防接种,包含新生儿乙肝、卡介苗等及时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等。


⑥精神病管理报告,主要包含对各类精神疾病规范报告综合指数。


⑦职业病管理:职业病(疑似职业病)双向转诊率、规范报告的综合评价指数等。



7.png


1.4公共卫生标准:


(1)医务人员进入发热门]诊应戴工作帽、穿工作衣和隔离裤、换鞋,操作护士进行治疗、护理工作时应穿隔离衣。医务人员的手接触病人的排泄物或查体、治疗、护理后,-定要进行手的消毒与清洗。


(2)每日进行消毒巾湿扫床铺,-床- -巾,用消毒液擦抹床头柜,- 柜- -巾;地面用消毒拖地及紫外线照射,日二次。


(3)检验采血一人一针一带- -巾,严格防止交叉感染。


(4)严格使用-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毁形消毒后集中处置。


(5)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处置。凡被污染的物品或医疗用品必须按照先浸泡消毒、再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原则进行处理。


(6)病人的便器使用一次性的。如不是一次性的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


(7)病人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及洗涤污水流入下水道后,需经污水处理达到消毒要求后才能排放。


(8)打扫厕所的清洁用具与其它场所的清洁用具严格分开。


(9)使用后的物品严格按照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原则进行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毁形消毒再放人医疗废物塑料袋中送往医院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


8.png


1.5医院公共环境清洁标准: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管理总则》和《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有关管理。


2、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3、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显,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区、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4、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5、工作人员进入分娩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是载手套。


6、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和每周卫生日制度,物体表面、地面、鞋底每日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分娩后进行常规擦拭消毒和紫外线照射。


7、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应不少于5.5-6.5平方米,名婴儿应有- -张床位, 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 1平方米。


8、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9、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奶头,哺乳用具-婴-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瞑单独使用,双消毒。


10、婴儿用眼药水、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婴- -用,避免交叉使用。对母亲HBsAg阳性及其它传染病的婴儿最后沐浴,并做好相关消毒处置。


11、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9.png



2、基层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评估标准实践:


根据上文所论述的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评估标准,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并经医院的行政部门审核通过后下发执行,间隔半年由医疗专家定期考核评估标准的执行效果和存在问题。医疗提升评估专家需严格选择,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0 年以上工作经验等。


10.png


随机抽查医疗机构执行公共卫生服务评估标准进行考察评估,结果如下。①基础质量。引入专家对医疗卫生院进行培训,熟练其设备运转方式;增加经费支持,提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定期培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②过程质量。大部分传染性疾病的检测项目可达标完成,职业病的报告率偏低,原因在于当地设有专门职业病机构。死因监测、预防接种和动物咬伤等均可达标处置。妇儿疾病检测报告率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高。针对应急预案设置不足的情况需加强培训,加强对应急物质储备投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等。